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最美村镇
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的师家沟村,因其建筑奇特、典雅,在清朝时就有着“天下第一村”的美誉。这里坐落着清代古民居建筑群,也是著名的晋商民俗建筑群,其文化价值能够与名扬三晋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相媲美。2008年,师家沟村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据了解,师家沟村以其独特的魅力,被国际古建筑学术界认定为“山区空间扩张利用建筑体‘天下第一村’”。
“北观乔家堡,南游师家沟。”这是清末游人对师家沟村清代窑洞民居群恢宏的气势、巧妙的构思、独特的风格的高度赞赏。
师家沟民居
始建传说
相传,师家沟村的清代窑洞民居群最早是由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建成的。几百年间,历经后世几代的精心修筑与扩张,师家沟村建成了总面积约5hm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窑洞民居群,具有典型的北方民居特色。
根系庞大的师氏一族历经明清两个朝代,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从始祖师文炳定居师家沟开始,经过将近百年的艰苦创业,直至第三代师法泽建造了师家大院,师氏一族才逐渐发展壮大。当时正逢乾隆盛世,商业发展突飞猛进,师氏家族历代以耕读传家、重农从商,擅长钱庄、当铺的经营之道。师法泽持家有道,师家生意兴旺。鼎盛时期,师氏家族开办的店铺、钱庄,北抵太原、北京,南达洛阳、开封,西至榆林、西安。凭借师法泽灵活的商业头脑,师家一度成为山西省中南地区的名门望族。在致力于经商的同时,师氏家族还很注重文化教育。在师氏家族第五、六代同门的28人中,获监生、贡生、增生、武生等功名者多达11人。“儒商结合”大大提高了师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师法泽本人也因治家有方,在当时的四邻八乡享有一定的声望与社会地位,被举为“乡饮耆宾”。
师氏一族的财富多源于晋商活动。晋商贸易活动在明清时期极为活跃,版图不断扩展,师氏家族也加入其中,自此,师氏资金不断积聚,成功跻身晋商行列,并占有一席之地。师氏一族的巨大财富为师家沟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二百余年里,师氏一族起房盖屋、广置田产、豪扩家业,建起了占地广阔的豪宅大院,一时富贵至极。师氏一族因晋商贸易活动而崛起,商业上的成功为家族带来了荣誉,师氏族人在清代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师氏家族的繁荣,从其建筑中便得以窥见。在师氏家族中,数字“108”有着特殊的含义,师家大院有108间房屋、108个门洞、108种木质窗棂、108块门帘牌匾。此外,院内的浮雕影壁《五堂闹春》共描绘了108人,有舞狮、耍龙灯、踩高跷的艺人,还有沿街叫卖的商贩等;影壁两头的柿子树上各结有108个柿子;浮雕影壁也是由108块方砖组成的。据说,鼎盛时期,师氏家族在全国共有108家商号,也正因如此,“108”这个数字在师氏家族中具有特殊的含义。
天下第一村,古韵师家沟
师家大院与古民居
“关好八大门,锁好十小门,行人难出村。”师家沟村的清代窑洞民居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逐步扩建而成,分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两个部分。师家沟村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南面临沟,避风向阳。正如师家沟村的《要氏族谱》记载,“观其村之向阳,山明水秀,景致幽雅,龙虎二脉累累相连,目观心思以为久居之地面”。2006年,师家沟村清代窑洞民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人的巧思令人折服。师家大院整体建筑依山就势,以四合院、二重四合院、三合院、三重四合院为主体,大小共31个院落。各院落分别设正房、客厅、偏房、过厅、书房、绣楼、门房以及下房、马厩等,门则包括园门、耳门、偏门、楼门、屏门、暗门,各门皆有联系,上下左右互相贯通且衔接自然,形成了由下而上,楼上楼、院中院的奇特格局。游客可上院观下院,前院望后院,出院又进院,如入迷离之宫。院落门前与巷道巧妙相通,互相联系。纵观整个村落,既有水平方向的相互穿插,又有垂直方向的相互渗透,充分体现了丘陵沟壑地带建筑依山就势、窑上登楼的特点,又融入了平原地区多进四合院的布局风格。
师家沟村四周有一条由长方形石条铺成的长约1500m的人行道,构成环村行道,连接着村内的大多数主要建筑,且处处与排水道相通,以便雨水顺利排出。所以,当地有“下雨半月不湿鞋”的说法。环道以外建有酒房、醋房、染房、豆腐坊、油房、造纸房、当铺、盐店、药店、学堂、牌楼、祠堂等附属建筑。
浮雕影壁《五堂闹春》
受传统观念和乡风民俗的影响,师家沟村的建筑布局体现出典型的封建等级观念。整体建筑有主有次、有藏有露,既能满足院落主人对外交往的需求,又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和私密性。师家大院采用分散式的独立布局,独立宅院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院落以巷道相连,采用传统的月洞门分隔空间,院与院之间巧妙相通,游人或走暗道,或出偏门,或上楼门到达其他院落,可谓“走进一家院便串全村门”。
实际上,师家沟的布局与多重合院的建筑形式有其理论依据。对于这种综合山区地形和窑洞式的建筑,打造二层、三层多进四合院和三合院,能够很好地解决地形对宅院扩建的限制问题。与乔家大院不同的是,师家沟村依靠黄土高原的地势形态,顺势而就,建造了气势雄峻的窑洞民居群。
登高远眺,师家沟村整个建筑群与山势自然衔接,交融一体,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的景观中蕴含着黄土高原的豪迈之气,既可谓一部山地建筑的经典,又能被视作耕读文明的窑居典范。它独特的空间处理、地形利用、窑洞形式、建筑特点等,在晋商豪宅大院中鲜少出现。历经200多年风雨洗礼,师家沟村仍不失其当年的风韵,堪称北方民居建筑的典范。
师家大院中最值得一提的当数建筑雕刻艺术,集中体现了清代的乡风民俗。走进师家大院的门楼、走廊、巷道,能看到各种精美华丽的木雕、砖雕、石雕,分别装饰着斗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柱础石、匾额、帘架、门罩等建筑构件,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仅以“寿”字为例,师家大院中与“寿”相关的窗棂图案多达108种,门额牌匾150多处,无不显示出师家非凡的文化底蕴以及在建筑上的高超造诣。“东山气”“南山寿”“北海风”“敦本堂”“清白家风”等题额,均由当时名流所写,字迹浑厚,刚劲有力,显示着封建社会耕读世家的文化品位。
师家沟古民居题词
闻名于世
师家沟以师族为首居而名,以师家大院闻世。然而,真正使师家沟村名扬天下的,当是师法泽之孙师鸣凤与清末名臣曾国藩兄弟的深厚关系,正是这一层关系,使得师家沟村成为仕官达贵、文人学士的周游之处,其被誉为“三晋第一村”。
道光十五年(1835),师鸣凤捐得湖南省藏江侗族自治县县丞。道光二十九年(1849),升补湖南省湘乡县知县。其间,他与当时尚未发迹的曾国藩兄弟交往甚密,并且为提携、推荐曾国荃步入仕途花费了一番心血。咸丰二年(1852),师鸣凤因军功钦加同知衔,遂跻身官场,成为师氏家族官场上的显赫人物之一,为其家族铺就了仕途之道。光绪初年(1875),曾国荃当了山西巡抚,对正告老还乡到太原来访的师鸣凤大开中门,隆礼远迎,连日盛宴款待,极尽故人之谊。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也寄来书信、重金以表谢意。曾国荃不但亲书“大夫第”匾额一块,匾额下题湘乡知县,保庆州同师鸣凤,落款题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山西巡抚赠,还派要员用八抬大轿送师鸣凤回乡,途经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霍州,各州县官员出郊迎送,气派非凡。随即在师家沟举行了隆重的挂匾仪式,平阳知府和方圆州县官员、社会名流均前来祝贺,乐队、戏班大庆月余。从此,师家沟名声大振,一度成为达官仕宦、文人学士不时光顾的“三晋第一村”。
漫步于师家沟村,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烙印,是晋商智慧和勤劳的见证。错落有致的窑洞与庭院,用黄土夯实而成的居所,都是被时间雕琢的艺术杰作,它们静静诉说着师家沟村的历史,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当夜幕降临,整个村落笼罩在一片宁静之中,唯有星光点点,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滞。此刻的师家沟村,如同一幅壮美的画卷,让游客沉醉在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之中。时过境迁,师家沟早已失去往日繁华,然而,当游人穿行其间,触摸这里的一砖一瓦,仿佛仍能感受到昔日的辉煌。
师家沟古民居错落之美
责任编辑:史文明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918/101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