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心领航(霖夕心理) 心理百科 亲子关系

先关系后教育,有些问题能自愈

2024年09月15日 12:39

构建良好亲子关系,孩子的很多问题不会出现,或能自我治愈。

比教育更重要的是关系

不同于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夫妻关系的可选择性,亲子关系的一大特点是不可拒绝、不可替代和不可选择。父母都是在未经孩子允许的情况下,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没有能力和权利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这让父母面临前所未有的责任和挑战,同时也得到了一个重新认识自己、成长自己和超越自己的机会。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了解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关系先于教育。我们常说,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没有值得信赖的关系,就没有影响力;没有影响力,便没有教育。孩子只会被自己尊敬、爱戴和信赖的父母所滋养、唤醒和影响,通过模仿、追随来吸收、内化,最终实现自我成长。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学生阶段,喜欢或讨厌的学科是不是跟教该学科的老师有关?所以,那些习惯用打骂方式管教孩子的父母,不会得到好的教育效果,因为孩子绝不会跟自己讨厌、憎恨的人学习。

关系包含教育。任何一种关系构建的过程,都是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爱的能力呈现的过程。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秉持什么样的信念和原则,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伴侣、朋友和生活。教育观是价值观的体现,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构建亲子关系,不仅向孩子呈现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也传递了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什么样的价值观和品质。

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只是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因为人是在关系中认识自我、感受幸福的。哈佛大学曾经花了80多年时间追踪了700多人,找到“幸福”的根源是基于家庭、朋友和社会的良好人际关系,而不是对财富、学历、名望的追逐。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这些都告诉我们,生命早期与父母构建的关系奠定了孩子未来与自己、他人、世界关系的基础和底色。

我们还要明白,自己是父母,不是老师。不要总抱着教育孩子的想法对孩子指指点点。孩子一生中会遇到很多老师,但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能被无条件接纳和爱着的只有父母。

我想大家都听过《孟子》里“易子而教”的故事。公孙丑问孟子:“为什么君子不肯亲自教自己的孩子,而要‘易子而教’呢?”孟子说:“因为父亲用道理去教育儿女,儿女就会反驳说:‘爸爸,你自己都做不到,还好意思教育我?’父亲会因此动怒。一动怒,就会求全责备,伤害父子感情,反而造成父子关系疏远。而关系疏远,是最大的不幸。”

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

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是孩子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来源,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构建自我、走向独立,也是提升父母影响力和教育力的基础,让家庭教育变得潜移默化、水到渠成。那么,该如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陪伴。陪伴是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爱。不可否认,每个成年人都面临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活得不易。但是不是真的忙到没时间陪伴孩子呢?陪不陪孩子,表面看是时间多少问题,本质是选择问题、价值排序问题。

我有一位好朋友,几年前创业做了一家公司。有一次,我去他家做客,跟他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聊天,问她将来想做什么。小女孩告诉我,她想当“客户”,因为爸爸每天晚上都在陪“客户”。后来,我找机会跟这位朋友交流,问他20年后,自己会因为今天少做一个项目、少赚一份钱而后悔,还是会为少陪孩子一天而后悔?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指向分离的,终有一天,孩子会接管自己的生活。如果想未来分离得好,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就要给予足够的陪伴,发展出孩子与父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构建起他的存在感、安全感和归属感。一个孩子只有从小感受过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爱,体验过发自肺腑的快乐,心里才会埋下美好、希望和光明的种子,才会更独立、更勇敢、更坚强!也就是说,小时候连接得越好,未来分离得越好。

很多父母存在一种自我设限的思维模式,总是把工作和陪伴孩子对立起来。其实,工作、学习、旅行、读书、交流和陪伴孩子,最终都是为了育己,也都可以育己。比如,我在教授孩子学习识别感受、理性表达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管理情绪和影响他人的能力。爱,本质上是为了另一个人而完成自己的世界。当我们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在格局和能力上变得更强大、更自由时,我们的工作、事业和人生也会变得更辽阔、更成功和更幸福。

尊重。任何好的关系都是以“构建自我”和“尊重他人”为基础的,没有“自我”的诞生,没有对“他人”的尊重,就无法构建起独立、自主、平等的关系,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我们”。对孩子的尊重首先意味着尊重孩子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父母爱的是现实中的孩子,不是自己心中的那个期待。不为爱附加任何条件,不用驯兽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对孩子不占有、不控制、不利用。一些父母习惯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通过惩罚或利诱以驯兽方式育儿。或许会一时把孩子变得乖巧听话,却放大了孩子的动物性,摧毁了孩子的人性,是对孩子作为人的尊严、价值的否定。

其次,尊重孩子生命的唯一性和独特性,视孩子为一个“独特”的人,不拿孩子去比较,接受孩子以他自己的方式成长和发展。

最后,尊重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尊重孩子与其年龄相匹配的心智和能力,把孩子视为孩子,不拿成年人甚至圣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的成长就像洋葱一样,每一层是一个年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内在特定的主题和意义。让孩子活得像个孩子,是童年的价值所在,也会为孩子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奠定良好的身心基础。用各种激素去催熟、鸡娃,不仅否定了孩子童年的价值和意义,也限制了孩子未来的发展和可能性。

信任。父母是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的人,很容易以上位者自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年,是一个心智、能力和认知逐渐提升的过程,难免会走很多弯路,犯很多错误。父母会因此担心孩子学坏,以“教育”之名行“控制”之实。然而,父母越控制,孩子越容易叛逆和失控,因为生命的力量就在于不屈从。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内心往往充满恐惧和无助,只能通过叛逆的行为来彰显自己的生命力,确认父母是否爱自己。越是能得到父母充分信任的孩子,反而越自律、越平和、越有生命力。因为内心丰盈、有安全感,对自己有信心,对父母信任,更容易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粒种子,携带了整个自然系统的全部智慧和逻辑,拥有生命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具备成为自己的所有可能。父母要做的只是尽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以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帮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相信孩子,相信自己,相信“相信”的力量。正如电影《功夫熊猫》中浣熊师傅一直不相信熊猫阿宝能打败大龙,也不知道该如何教阿宝。乌龟大师告诉他:你只需要相信就够了。信任会换取信任,能激发孩子最大的热情和生命力。

父母对孩子成长中种种问题的过度担忧和焦虑,其实是对世界的极端不信任与对自己无能的深深恐惧交织在一起的投射,是自身安全感和价值感匮乏的体现。唯有立足自我成长,让自己变得更丰盈、自由和笃定,才可能给孩子传递信心、勇气和力量。唯自信者才能他信,相信孩子,本质是相信自己。

关系先于教育,关系包含教育,关系大于教育。孩子成长中的很多问题,表面看是教育问题,本质都是亲子关系问题。如果父母能立足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足够的关爱、陪伴、尊重、理解、信任、包容和祝福,那么,孩子的很多问题或不会出现,或能自我治愈。

最后,我想说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终将指向分离。无论我们多爱自己的孩子,都没能力陪他们永远走下去。所以,好好珍惜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吧。

作者简介:王人平(著名儿童教育学者,长期致力于儿童心理、亲子关系和父母自我成长的研究和实践。)

原文地址:http://www.cnxlh.com/html/2024/0915/10048.shtml